當遠行成為不可能,攝影師們學會了重新凝視腳下的土地。從熟悉的街角到家門口的光影,後疫情時代的歐洲攝影,以緩慢而深刻的步伐,找到了屬於此刻的新敘事。
疫情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,打破了攝影師與世界之間的流動節奏。以往,歐洲攝影強調跨地域的報導、全球化視角的大敘事,不論是 Magnum Photos 成員的國際紀實,還是新一代藝術家跨國駐村的創作模式,遠方一直是重要的拍攝對象。然而,2020年之後,封城、旅行禁令、社交隔離,將許多創作者固定在原地,迫使他們重新觀看自己生活半徑內的一切。
這種變化催生了一波新的攝影潮流:「地方感」(sense of place)與「微型敘事」(micro-narratives)。如英國攝影師 Martin Parr 在接受《The Guardian》訪問時提到:「疫情讓我們更專注於日常中那些我們以往視而不見的細節,攝影變成了一種對熟悉世界的新解讀。」(資料來源:The Guardian, "Photographers find beauty in the everyday during lockdown," 2020)
這種趨勢也在出版界迅速顯現。歐洲許多新出版的攝影書,如 Alec Soth 的《A Pound of Pictures》(MACK Books, 2022)、新版的《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》,以及 Loose Joints、Void、Overlapse 等新興出版社推出的年輕歐洲作者作品,都呈現出更在地化、個人化、細膩且慢速的影像敘事。攝影師們不再急於定義某個宏大主題,而是以碎片化、生活感的小故事,拼湊出當代歐洲精神的某種斷面。德國攝影師 Johanna-Maria Fritz 的《Like a Bird》(2022)記錄了封鎖期間小鎮馬戲團表演者的日常,法國的 Elsa & Johanna 則透過自導自演的方式,重構普通小鎮青年的生活場景,這些作品都不再企圖解釋世界,而是溫柔地記錄一種存在的質感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「慢攝影」(Slow Photography)成為了關鍵詞。攝影師在疫情中被迫放慢步調,從即時反應轉向長期觀察與慢速建構。英國藝術評論網站 LensCulture 在2021年的年度報告中指出:「Post-pandemic, we see a surge of slow, local, personal narratives that favor feeling over spectacle, depth over speed.」(資料來源:LensCulture, "Photography in the Wake of the Pandemic," 2021)這種轉變不只是形式上的改變,更是一種感知方式的重塑。在過去,快速移動、快速拍攝、快速發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節奏;而現在,緩慢凝視、細膩編排、對地方和時間的尊重,成為一種新的美學態度。
對香港觀眾來說,這種歐洲攝影的新趨勢,或許也帶來了一種啟發。在一個城市化、全球化節奏極快的地方,能否也學會慢慢地觀看?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街巷、自己的社區、自己的身邊人?疫情雖然封閉了空間,但同時也打開了一種新的視覺感知——在身邊找到世界。
圖片來源:Sarah Lee / The Guardian